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科技要闻
|

综合利用 绿色经济风生水起

综合利用 绿色经济风生水起

作者:   文章来源:如东新媒体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这里,古长江的泥沙堆积千万载,有良田万顷; 

这里,南黄海的风终年不停,能源禀赋优越; 

这里,投资的载体功能配套,沿海产业带风生水起; 

这里,就是长三角北翼的一颗璀璨明珠——如东。 

近年来,如东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家园为目标,做强生态休闲农业,做大清洁新能源产业,做精绿色工业产业,不断加快绿色步伐,壮大生态经济,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全面铺开。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詹立风说:“如东争当‘江苏沿海开发第一县’,我们唱的是绿色主旋律,要的是新兴绿色产业群的加速崛起。” 

黄海风情,风生水起;生态如东,仪态万方。 

绿色利用 

南黄海崛起“能源之都” 

“采撷”取之不尽的海风,化为源源不断的电能!曾经,这被不少人认为是如东人的“痴人说梦”;而今,看着眼前这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让人不得不钦佩起如东人的智慧和勇气。 

辽阔的沿海滩涂上,一大片白色风机高高地矗立着。海风吹拂下,硕大的三角风叶在耀眼的阳光中均匀有力地旋转着,就像绵延数十公里的“风车之林”。比壮美场景更为震撼人心的,是这座“海上三峡”释放的巨大能量。数据显示,这一台台风机,每天向华东电网输入的电流超过了90万千瓦时。

多年前,一位客商被引到海边。客商问:“如东有什么?”如东人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有风。”如今,正是这“风”,吹响了如东在新一轮沿海开发中打造全国“绿色能源之都”的号角。 

短短几年间,南黄海的风给如东吹来了诸多第一:我国第一个国家风电特许权示范项目建成了亚洲最大的风电场;全球首个海上潮间带风电项目正式并网发电;已建、在建的风电装机容量和并网装机容量均居全省第一……目前,全县累计并网发电总量超过62亿千瓦时,风力发电走在全国前列。

“抓不住的‘风’变成急着用的‘电’,给如东发展绿色能源带来了更多灵感。”县委副书记、县长潘建华感慨地说,换个视角看资源,废弃的秸秆、垃圾以及阳光、潮汐,都成了宝贝:国内首家生物质发电示范项目,建起来了;日吞食1000吨垃圾、总装机1.95万千瓦的垃圾发电厂,建起来了。一个以风电为主体,以垃圾、生物质、太阳能、潮汐以及天然气等可再生资源发电为支撑的、国内品种最齐全的绿色能源格局,迅速形成,到“十二五”期末,年销售规模将突破500亿元大关。

 

绿色转换 

绿色工业拉动绿色崛起 

走进沿海经济开发区,记者看到,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特色化学原料药基地和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园正在加快推进。“绿色绣球”吸引德国、韩国等国多个世界500强企业主动上门。去年园区实现全部工业应税销售100.36亿元,成为全市第一个滨海百亿园区,今年更是以月均超10亿元的业绩快速做大做强。

如东工业基础薄弱,且多是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等“三高产业”。而“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就要消灭企业”,成为如东的“绿色发展”共识。从2011年开始,一场“拒绝黑色GDP”的“绿色风暴”席卷全县,100多个小化工、小电镀项目关闭了,30多家骨干化工企业全部搬进了沿海经济开发区,企业由“黑”变“绿”。

不仅如此,沿海经济开发区还坚守安全环保底线,婉拒80个亿元以上污染项目,投资18亿元,建设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年处理6000吨的危险固物焚烧场、每小时供气260吨的热电联供项目,新上废气处理设施90多套。目前,来此安家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4家、上市公司21家。世界500强企业、德国巴斯夫公司在中国沿海跑了16个城市,最终把植保制剂生产基地定在这里。

借助沿海开发布局绿色产业,沿106公里海岸线,规划总面积近500多平方公里的5个绿色特色产业园区,如东手笔巨大。其中,以“绿色”“环保”“低碳”为主题的循环经济产业园,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区圈区管理试点园区”,通过510年的建设,将实现绿色销售1000亿元、税收50亿元,打造资源再生、二次原料市场、利废制造项目集聚的长三角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

绿色产业的快速布局,强劲拉动了绿色增长。目前,全县沿海已落户项目的总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即将落户的项目总投资额超1000亿元,随着这些重特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重石化等4大千亿级新兴特色产业群,正在沿海洼地勃然崛起。

 

绿色耕种 

贫瘠土地喜变希望田野 

双甸镇镇东村绿油油的玉米田里,退休农技员冯志芳已忙乎了一个上午,那小心翼翼的样子,如同侍候着什么宝贝。“这可真是‘宝贝’,正宗的‘富硒糯玉米’,全按个数卖!”冯志芳成功研种的“富硒糯玉米”给当地农作物种植带来革命:一年一熟变成了9熟;过去几毛钱一斤卖做饲料,现在9.8元一个,成为人们抢购的绿色健康食品。

地薄肥稀的盐碱地上,长出了“绿色黄金”,是如东抢搭沿海开发“快班船”,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的生动实践。 

随着洋口港对外通航,各类产业项目潮水般涌来。而这股热浪,没有冲垮如东决策层头脑中“宜农则农”的理性堤坝。在寸土寸金的106公里海岸线上,如东大手笔规划了一个总面积达169平方公里的省级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目前,已有30多个重大种植、养殖和开发项目落户,一个百亿级绿色产业的创业区、现代农业的示范区正在快速崛起。

“项目园区化、种植科技化、生产工业化”,全新的现代高效农业理念,让一样的农田里长出不一样的“神奇庄稼”:水稻长在“蚊帐”里、生猪养在“宾馆”里、荒芜的“海滨沙漠”成了最具人气的生态旅游度假区。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的如东正大力发展种植业园区,以打响绿色农产品品牌来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培植项目农业来助推高效农业规模化,特色农业、精品农业、生态农业亮点纷呈。 

一个个传统农业项目的“变色”,给如东农民带来沉甸甸的收获和希望。到今年,全县90%的耕地实现绿色耕种,通过国家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分别达到119.22万亩、17.44万亩和0.12万亩,“三品”有效总面积达136.78万亩,品牌价值超过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