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米箩乡农业园区观光示范点

图为百车河生态旅游点建设
今年以来,水城县在创建“美丽乡村”具体实践中,注重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积极探索采取上下联动、党建引领、园区带动、改革提速、文化塑造、全民参与等 “六种模式”,扎实推进创建工作开展,确保取得实效。
一是上下联动。采取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方式,层层组建工作机构,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包保人员,大力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层层加大工作支持、项目支撑、政策保障力度,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开展。通过上下联动,进一步整合了生态移民搬迁、地质灾害治理、产业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县级累计配套资金达4841.3亿元。
二是党建引领。以“富民型”党组织创建为抓手,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支部+产业”成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党员创业带富作用,夯实“美丽乡村”创建的组织基础。蟠龙镇法那、猴场乡补那村、米箩乡倮么、滥坝镇滴水岩等107个“富民型”党组织创建试点村“美丽乡村”建设得到扎实推进,成为全县率先实现同步小康的示范点。
三是园区带动。以猕猴桃产业园区、富硒茶产业园区、无公害蔬菜产业园区为依托,以猕猴桃、茶叶、核桃等“十大农业产业”为带动,着力巩固水(城)黄(果树)经济带,全力打造玉(舍)马(场)经济带,积极规划水(城)盘(县)经济带,注重培育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科技等一体化发展。
四是改革提速。按照“做大县城、做特色城镇、做美农村”的思路,聘请专家制定了《水城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规划》,围绕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城乡生态保护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五个一体化”规模布局,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切实把城镇做特,把农村做美。以蟠龙镇和米箩乡为试点单位,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产权、农村集体林权等“七项产权”改革,进一步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和发展活力,切实把农村做强,让农民富裕。
五是文化塑造。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文化塑造作为“美丽乡村”创建的主要手段,深入挖掘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全面建设一个文明、和谐、向上、进步的“美丽乡村”。水城农民画、南开跳花节、青林芦笙节、海坪火把节、法那桃花节以及倮么村、补那村布依风情园等民族民间文化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233个各具特色的村级文化大院为“美丽乡村”增添了无限魅力。
六是全民参与。在具体工作中,各乡镇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注重惠民、利民、富民,广泛宣传发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基地建设和家庭农场、庭院经济等产业形式,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到“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中来。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展宣传发动33场次,参与“美丽乡村”创建农户达80689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