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科技要闻
|

叶县:现代农业引领农村经济发展

叶县:现代农业引领农村经济发展

作者:   文章来源:大河网   发表时间:2013-12-20    点击量:

 

    大河网报道:近日,在叶县的现代农业园区,拉运贩卖蔬菜的大小车辆你往我来,令菜农们喜笑颜开。春畦、福旺、叶鑫源、福信林、盛碧源等星罗棋布的现代农业企业,或已建成,或正在建设、蓄势待发。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如何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路子?“我们经过反复论证、积极探索,决定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突破口,把建立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筹码’。”叶县县委书记闫廷瑞如是说。

    走进田庄乡半坡常村福旺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福生介绍说:“日光温棚使用电脑控温,实现了冬暖夏凉,就好像让蔬菜住上了空调房,产量有了保障。种植蔬菜使用的肥料全部为无害化处理过的农家肥和豆饼、芝麻饼等生物菌肥,不使用化学肥料,不喷洒有毒药品,可以当水果生吃,也可以制作菜肴,食用安全、放心,为真正的无公害产品,其市场价格为普通蔬菜的3~4倍,使菜农丰产又增收。”

    如今的福旺蔬菜专业合作社已被评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区,种植的黑圣女番茄、大春桃红番茄、五彩椒、水果小黄瓜等果蔬,通过绿色无公害化管理,年销售收入近50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张林庄、孙娄庄、大张、半坡常、英李、尤潦等9个蔬菜专业村,种植面积近万亩,平均日产蔬菜数十万公斤,产品销往郑州、平顶山、南阳、漯河、武汉等地。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一直被视为中国式经济腾飞的经验模式,在叶县这种模式又一次被创造性地利用。

    “通过政府引导、专家规划、企业投资、农民参与,叶县以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中心,以白龟山水库南干渠、昭平台水库南干渠为分割线,初步形成了北部研发加工物流区、中部粮食主产区、南部生态循环种养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叶县县长古松谈起该县现代农业的发展如数家珍。

    在位于保安镇杨令庄村的双汇牧业公司15万头商品猪养殖基地,站在高高的瞭望塔上,一排排红顶猪舍镶嵌在碧山环绕之中,煞是壮观。“叶县双汇牧业于去年1月实现满负荷生产,由1万头母猪场和5万头、15万头育肥场三个分场组成。两个育肥场存栏量8.2万头,日出栏量600头,日产600立方米沼液,40立方米沼渣。”场长陈长军介绍说,万头母猪场可产生相当于6600吨尿素肥料,可确保4.4万亩耕地发展有机农业和循环经济。

    针对处理后的沼液和沼渣,去年3月,叶县双汇牧业和河南春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双方签订了沼液利用协议,通过输送管道,将双汇牧业5万头、15万头两个育肥场产生的全部沼液,分批输送至春畦有机农业示范基地使用,实现了变废为宝,开创了高效循环生态农业新模式。

    走进距双汇养殖基地仅5公里远的春畦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这里又是一幅立体种养的田园画面。在现有的4800亩一期工程内,560亩荷塘内养有泥鳅,300亩林果种植区内林下分别种植半夏100亩、娃娃菜200亩,2600亩的大田蔬菜,以种植芥蓝、菜心、春菜、雪斗等为主。今年前6个月,园区内芥蓝、菜心产量达1500吨,实现效益1000万元。

    当然,该县的现代农业园区不仅仅是企业家的创业乐园,还是农民的致富平台。

    春畦农业将园区土地划片分区承包给农户,对农户进行农业技能培训,并把农户日常的生产纳入到春畦绿色生态农业产业链,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体系,解决了附近5000余名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以前在沿海打工,除了吃、喝、住,一年也就落1万多元,回来后我把土地承包给春畦公司,同时俺还在公司里干活,一年下来能挣2万多元,比出去强多了。”谈到这些,保安镇官庄村村民陈大林深有体会地说。

    为壮大农业园区,该县以示范园区引领带动全县现代农业发展,重拳出击,积极开展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活动。

    由美国一家公司与河南鸿盛欣工贸有限公司合作,投资4.8亿元建设的叶鑫源农业科技园万亩蔬菜示范基地项目,于去年11月9日正式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1200万元,占一期项目总投资额1.2亿元的10%,建成大棚40座。

    由河南亿嘉集团投资2亿元建设,以农业观光旅游为主,占地8000亩的项目,目前土地流转已经完成,具体规划设计正在进行中。

    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成为叶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神来之笔。

    发展现代农业的最终目的是破解“三农”难题,做活“农”字文章,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叶县在壮大涉农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各类农业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在叶县农经站备案的农民合作社达171家,涵盖了种植、养殖、农机、植保、加工等行业,带动农户1万多户。土地流转总面积19.44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67家,市级龙头企业27家,带动1.8万户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