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二化螟
一、发生趋势:一代二化螟全省中等发生,沿江及江淮部分稻区中等偏重发生。
二、发生时间:江南、沿江稻区卵孵高峰期在5月中旬后期,江淮、沿淮稻区卵孵高峰期在5月下旬前期。
三、主要预报依据:
1、冬后残留有效虫口基数大部分地区与近几年相比有下降趋势。据水稻主产区安庆、芜湖、宣城、巢湖、合肥、六安、滁州等市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调查,冬后残留有效虫口基数大部分地区与近几年相当。据统计,田间残留有效虫口基数加权平均每亩一般为552-1826头,高的达3164-4600头。虫口基数与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相当或偏低。
沿江稻区:怀宁、桐城、宿松、枞阳、望江冬后有效虫口基数依次为1000头、3164头、3882头、4075头、10050头高于去年,分别为去年同代的1.67、1.58、2.23、1.69、6.77倍,但低于近四年均值。安庆郊区、太湖、岳西依次为700头、2075头、7600头,低于去年和近四年均值。从近四年越冬基数看,大部分稻区冬后残留虫量有下降趋势。铜陵县、当涂县平均4110头和1826头,与2002年同代虫量相近。
皖南稻区:芜湖县、南陵、繁昌、徽州区、宣州区、泾县等地调查,冬后残留有效虫口基数分别为552头、1041.3头、152头、604头、5232头、3366头,与近几年冬后虫口基数相近。广德县1628头,越冬虫口数量由近两年极端数量回落至常态。
江淮稻区:巢湖市调查,冬后有效虫口基数区域间差异明显。含山、无为分别为3520头和4600头,是中等偏重发生2002年2.44倍和1.05倍;和县796头,是中等发生2002年的85.4%;庐江、居巢区分别为521.1头和115.5头,是轻发2002年的1.1倍和18.7%。裕安区、金安区、金寨县分别为940头、216头、870头,虫口基数与近几年相似。长丰、肥西、南谯分别为1452头、1626头、875.7头,虫口基数较前几年有较大程度地回落。
2、发生期:据各地4月中下旬剥查推算,二化螟发生期较常年推迟4-6天。江南、沿江稻区发蛾高峰期在5月上旬后期,卵孵高峰期在5月中旬后期。江淮及沿淮稻区发蛾高峰期在5月中旬前期,卵孵高峰期在5月下旬前期。
3、气候与苗情。4月下旬、5月上中旬我省多为连阴雨天气,雨日多、雨量大,田间温度低,对二化螟幼虫的化蛹、蛹的羽化、成虫产卵有不利影响。此外,由于阴雨天气多,早稻长势差,单季稻秧苗弱,二化螟寄主范围小,对其生存也不利。
水稻三化螟
一、发生趋势:预计全省轻发生,沿江部分地区中等偏轻发生。
二、发生时间:沿江、江南稻区卵孵高峰期在5月中旬,江淮、沿淮稻区卵孵高峰期在5月下旬后期至6月上旬。
三、主要预报依据:
1、越冬基数较低。桐城、怀宁、潜山冬后有效虫口基数分别为508.9头、200头和27.8头,比近几年都低。芜湖县平均4头,是1994年以来最低的年份。南陵、泾县分别为96.4头和54头,与去年相近。当涂县平均120头,显著低于近几年。但太湖县冬后有效虫口基数为338头,为2001年的79.94%,为2002年的2.36倍。宿松596.7头,为去年的2.7倍。枞阳2530头,为去年的1.5 倍。
2、发生期:沿江、江南稻区一代三化螟发蛾高峰期在5月中旬,卵孵高峰期在5月下旬;江淮及沿淮稻区发蛾高峰期在5月中旬后期,卵孵高峰期在5下旬后期至6月上旬。
防治技术意见
1、指导思想:保益控害,治小田、保大田,防治宜早不宜迟。
2、防治对象田:单季稻秧田,早稻早栽大田、直播田。
3、主要防治适期:沿江、江南为5月下旬,江淮、沿淮为5月下旬后期至6月上旬。
4、防治技术措施:早稻区于防治适期内对亩卵量达120块以上的田块用药防治一次,二化螟有多个发蛾高峰的地区一周后再补治一次。单季稻区秧田于防治适期内对亩卵量达100块以上秧田用药防治一次,重发区视虫情再补治一次,也可以人工摘除卵块带出田外处理。
5、防治药剂:推荐使用Bt复配制剂、锐劲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