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方案防治对象为对松林造成严重危害的各种松毛虫。旨在对松毛虫防治起指导性作用。
一、防治作业设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松毛虫防治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各地以乡镇行政区划为施工设计的基本单位。根据松毛虫生活史、发生面积、分布位置、以及危害程度,植被类型、自控能力等因素,将防治区划分不同类型,分类施策,分区治理。把治理面积、防治措施落实到小班,绘制施工作业图,编制施工作业说明。
二、虫情监测
虫情调查和预测预报方法参照《松毛虫监测、预测预报办法》(试行)(国家林业局林造防[2000]60号文件)执行。
三、划类分区,分类施策
(一)划分发生类型
在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林分状况、林内植物多样性和个体数量、天敌及其控制害虫能力以及人为破坏轻重、松毛虫发生特点诸因素,按相对集中的原则,将松毛虫发生区划分为常发区、偶发区和安全区三种不同类型区。各类型区划分依据如表1所示。
(二)分类施策
不同的发生类型区因其松林状况、地理气候环境、人为活动以及监测防治技术水平等因素有较大差异,制定防治措施要区别对待。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以虫情监测为依据,以营林措施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主导,集成、组装、配套使用先进科研成果和成功经验,在有效控制松毛虫虫口密度的同时,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资源,提高林分质量,改善生态条件,逐步实现可持续控制。
表1 松毛虫发生类型区划标准
划类依据 常发区 偶发区 安全区
发生特点 在一个大发生周期内频繁发生 偶然发生,发生年间隔在2-3年以上 虫口密度在自然调控下对松林不造成损害的水平
林分状况 中幼林、人工纯林集中连片在5000亩以上 纯林集中连片在5000亩以下 针阔混交林
植被覆盖率 60%以下 61%-90% 90%以上
天 敌 种类和数量低于本地区松林内的平均值,控制能力低 种类和数量高于本地区的平均值,有一定控制能力 种类和数量丰富
人为破坏 管理粗放,人为破坏严重 人为破坏较轻 人为破坏很少
多样性指数 低于本地区松林内的平均值 高于本地区松林内的平均值 高
海拔高度 400米以下 400-600米 600米以上
原则上把常发区划为重点治理区,偶发区划为一般治理区,安全区划为生态保护区。
1、常发区:以林分改造和封山育林为基本的策略,加强监测预报,采取措施控制虫口密度,使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逐步向偶发区过渡。
(1)全面封山育林。
(2)改造虫源地。
(3)对松毛虫重度、中度危害林区,采取喷施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松毛虫病毒制剂、阿维菌素、仿生药剂压低虫口密度。有限度地在小范围内使用触杀性的低毒化学药剂。
(4)对轻度危害、有一定自控能力的林分采用封山育林、施放白僵菌等生物药剂、招引益鸟等措施或相结合的措施。
2、偶发区
注重虫情监测,严密监视虫源,定期调查和林农查虫报虫制度。采取预防为主,重点除治的策略。实施封山育林,加大管护力度,培育混交林,保护利用天敌,稳定虫口密度,提高林分自控能力,逐步实现由偶发区向安全区转化。对偶发区大面积的治理主要采用施放白僵菌、招引益鸟、释放(招引)寄生蜂等预防性措施;发现虫源中心,及时用仿生制剂、松毛虫病毒、Bt、阿维菌素等控制。
3、安全区
加强林木保护管理和合理经营利用,保持和完善森林生态环境,防止现有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加强监控,不轻易施以药剂防治。
四、防治指标的确定:
防治指标以发生虫口密度(虫情级)为主,结合林间天敌状况和林分被害情况而定。一般虫情级为3级以上,当代可能造成松针损失30%以上,而目前松林未出现严重为害的发生区作为当代防治重点;越冬代防治的虫情级可适当低1-2级;一般蛹、卵期天敌寄生率达80%以上,或松针被害已超过80%的林分可暂不考虑除治。根据防治区情况,选择最可行的防治措施,一般要求以经济、有效,不杀伤天敌,能确保控制当代或下代不成灾。
五、选择可行的防治方式
1、航空防治和地面防治的选定:发生面积较大,防治作业区山高林密,地面人工防治难度大,有简易机场设备等条件的,可考虑航空防治。发生面积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