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各种死鱼事故日益增多。由于大量耗氧有机物排入渔业水体造成死鱼的表现特征与缺氧死鱼的表现特征惊人的相似,给事故的调查处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该如何正确区分二者之间的差异呢?笔者从事内陆水域渔业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多年,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辨别:
1.死鱼时间
缺氧死鱼易发生于春末、秋初、夏季高温季节,尤其是在气候突变、雷阵雨天气而气压低时更易发生,通常于午夜过后至黎明期间。耗氧有机物污染死鱼对季节、时间无明显的选择特征,但是排污单位在盛夏时节有意识地选择后半夜大量排污,造成污染死鱼,在时间上与缺氧死鱼相吻合,给二者的区分增加了难度,需进一步综合各方资料,全面分析。
2.死鱼环境
缺氧死鱼的水体溶解氧低于渔业水质标准,水色呈灰白或黑色,有一股酸霉味,浮游生物的品种、数量基本正常或减少,水生动植物无明显异常。耗氧有机物污染死鱼的水体在死鱼时溶解氧含量极低,水色受污染物影响而改变,多呈黄褐色、土黄色,有臭味,浮游生物大量死亡,水生植物变得枯萎无力、发黄,蛇、蛙、螺等水生动物逃逸或死亡。
3.死鱼症状
缺氧死鱼不是孤立发生的,在事故现场的四周具有相似条件的水体一般同时发生,且在鱼类大量死亡前有明显的嚎头现象,个体大的鱼体先死亡且死亡的比例比个体小的鱼体高。死亡鱼体体表无明显异常,胸鳍向前伸展,鳍条发白,目张开。耗氧有机物污染死鱼是在其影响范围内孤立发生的,由于对污染物敏感程度的不同,个体小的鱼体先死,并在池塘周边冲撞、圈游,又由于大量耗氧使水体溶解氧急剧下降,导致鱼体短期内大批死亡,鱼体体表、鳃部有附着物,且通常有污染物的特异气味。
4.污染源调查
通过对上述三项生物和环境特征的诊断,可初步推断是否属于耗氧有机物污染死鱼。如果是,那么对污染源的调查就至关重要,要对事故现场附近所有可能排放耗氧有机物的污染源进行调查,主要掌握排污类别、排污数量、排污时间、排污途径,用以确定排污造成污染死鱼的内在联系。
5.水样、底质样、鱼样的实验室分析
及时赶赴事故现场,第一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水样、底质样、鱼样,并进行实验室分析,用科学的数据,综合各方面有关调查资料,作出全面、正确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