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来一直开展大豆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研究内容:①大豆种质创新研究。基本上解决了我国大豆生产中存在的单产低、病害重、适应地区狭窄和品质差等4个问题。在国内最先应用电镜技术从大豆病毒病中分离鉴定出线形大豆病毒(SMV)和球形烟草环斑病毒(TRSV);并发现大豆籽粒褐斑病是由SMV侵染引起的。随后。又把大豆花叶病分为三种表型——普通花叶病、矮缩花叶病和顶枯花叶病;自1968年开始,以优质大豆58—161与抗SMV品种徐豆1号进行杂交,从后代中选出高抗花叶病和灰斑病的优质新种质——科系4号、5号和8号;②应用X射线对科系4号进行诱变处理,后代通过人工接种和异地抗病性鉴定,选育出高产优质和高抗三种类型花叶病及全抗8个灰斑病生理小种的优异双抗种质—科系75—16和75—30;③通过高光效超高产育种技术和生态育种技术筛选出花荚脱落率低和光能利用率高的高产或超高产新种质—科丰1号、诱处4号、科系75—34和科系7821以及广适应性种质科系7759—6;④利用基因重组原理通过有性杂交把节多、每节荚多、每荚粒多和粒大等 4个丰产性状结合在一起,育成库大的优异高产种质—科系8210—1和早5粒荚。经国家指定单位鉴定及查新,科系4号、8号、75—16、75—30和7821等高产优质和双抗种质,其抗性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低花荚脱落绿种质科丰l号、多粒荚种质科系8210—1和早5粒荚及广适应性种质科系7759—6的主要技术指标居国际领先水平。
推广应用:以它们为亲本共育成41个新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据不完全统计,从1990一 1999午上述大豆品种已累计推广7 919.59万亩,总增产值23.76亿元。最近3年(1999—2001年)仅本单位育成的主要大豆品种累计推广1 456.89万亩,新增产值5.798 6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