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内容:①在我国首次发现了大麦和性花叶病毒(BaMMV),明确了我国大麦黄花叶病以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为主,局部病区由BaYMV和BaMMV复合侵染大麦所致;②首次鉴定了我国特有的6个BaYMV株系,筛选出一套可区分我国BaYMV株系的大麦品种,建立于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和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我国BaYMV不同株系的快速检测和诊断;③测定了BaYMV盐城分离物RNAl和RNA2基因组全序列,从分子水平揭示了我国 BaYMV和BaMMV与国外同种病毒之间的差异。进而提出全球BaYMV可以分为欧洲和亚洲二大类群的新学术观点;④通过抗源和抗病品种的筛选和应用,实现了大麦黄花叶病毒不同株系的有效防治。建立并应用禾谷多黏菌接种等专门技术,首次筛选出5个对我国、日本和欧洲BaYMV和BaMMV株系均为免疫的新抗源,已配杂交组合1 989个,形成新品系17个。同时应用花药培养技术,已选育出抗病、优质、高产大麦新品种。
推广应用:①3个大麦品种已累计推广应用913.54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乙2亿多元;②共发表论文23篇(其中10篇被SCI收录),已被正面引用132次,其中他引81次;③测定不同BaYMV和 BaMMV基因(组)序列29条共计约6万个碱基,占基因数据库(EMBL/GenBank/DDBJ)登录的42条同类病毒序列的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