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成果推介
|

广东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性研究及其在抗病育种上的应用

广东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性研究及其在抗病育种上的应用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06-04-26    点击量:

    该研究是广东省科委“八五”农业科技攻关项目;“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重点研究计划项目。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水稻品种对稻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性机理,指导利用抗性,制订抗病育种策略,选育抗病新品种,解决危害,保产增产。开展水稻品种抗病性基础理论研究是开展抗病育种的前提。本项目在“六五”的研究基础上,抓住病原菌系致病型(生理小种)的变异分化规律,导致水稻品种丧失抗性的主要关键问题,连续十年不间断地深入探讨病原菌系致病型(小种)的类型分部及其变异动态进行监测,评估抗性对象,确定选用抗性基因,制词—当前和长远的育种策略及相应计划,选育抗病新品种,指导抗性品种使用布局,改进和提高品种抗病性鉴定方法,建立一套完善的抗病性鉴定系统技术规程(包括鉴定抗性的代表菌株、抗性鉴定技术及评价标准)。在抗性资源评价上,着眼于抗源地方适应化的改造和利用。配合育种部门改造提高品种抗病性,结合选种圃,从低代至高代不间断地评价和筛选抗性株系。评选出“珍桂矮1号”及“特三矮2号”等一批单抗或双抗的高产、质好水稻新品种。至1998年统计,在广东省累计推广面积366.23万公顷,连同在桂、皖、滇等8省、自治区的推广面积共499.36万公顷。协助广东省农业厅推广以应用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直接或间接创社会经济效益24.73亿元,增产增收,减少农药残留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对促进我国水稻抗病育种的深入开展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