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研究以昆虫学为主,结合农学,气象学和地理学等多种学科研究而成的一项应用性水稻主要害虫长期预测技术,
(2)主要内容如下:①探明中南半岛是导致我国褐飞虱猖獗的主要虫源地;首次提出湄公河三角洲为最初虫源地,而红河三角洲为迁入我国的直接虫源地;证实我国褐飞虱发生的趋势与从中南半岛迁入的虫量具有密切关系;②查明影响湄公河三角洲虫量的关键因子是该地10月和11月的降雨量,具体降雨指标与虫口发生的关系为:10月降雨量超过200毫米,而11月低于50毫米将抑制虫口增长而呈轻发生;反之,10月降雨量低于200毫米而11月降雨量超过100毫米,将有利于虫口增长而猖獗发生;介于其间为中等发生量;③在查明国外虫源地的基础上首创我国时距达9~10个月的褐飞虱猖獗程度长期异地测报方法;④经1991—1995年连续5年的试报,经历了特大发生、低谷、中等偏重、中等偏轻和大发生的实际考验,证明该预报不仅时间跨度长达9~10个月,而且符合率100%,为我国褐飞虱防治提供了一套先进可靠的长期预测技术。
(3)特点和应用情况:从研究褐飞虱虫源特性、翅型分化和迁飞等基础性研究着手,以探明褐飞虱虫源地为突破口,最终到建立实用预测技术,目的明确,思路清晰,技术路线正确,应用价值大。1991年开始在太湖稻区和江淮稻区逐渐推广,5年累计推广面积达7 500万亩,直接经济效益达14.26亿元。由于准确地预测减少了不必要的用药,生态效益也十分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