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北方市场冬鲜菜严重短缺,“南菜北运”受交通运输和转运、包装、保鲜条件的限制,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北方市场的需求;传统的加温温室就地生产能耗和成本费用高,经济效益低下,无法大面积推广。本项目协作网针对这一问题,及时抓住辽宁省南部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技术取得一定进步的机遇,首先,对第一代节能日光温室(辽宁省南部的节能日光温室)进行测试调查,研讨总结,提出结构参数,以指导各地设计建造。随后,以前人提出的温室效应和合理采光角度设计原理为基础,通过对日光温室结构性能的研究,提出了合理采光时段和异质复合多功能墙体结构原理,并进行试验验证,且以此为依据设计和建造了第二代节能日光温室,从而显著地改善了第一代节能日光温室的采光和蓄热性能,使严冬季节室内外最低气温之差达30℃以上,比第一代节能日光温室大5℃左右,日光温室喜温果菜类“反季节”生产更加安全可靠。与此同时,试验研究出与第二代节能日光温室相配套的适宜播期的良种,提早扣膜蓄热嫁接换根培育壮苗,前期膜下暗灌促根控秧,增施优质有机肥,适宜大温差变温管理等8项高效节能蔬菜栽培技术。该项技术的开发,从根本上解决了北方喜温蔬菜反季节和超时令生产供应的技术难题,不用加温,即可克服-10~-20℃的严寒,在33°N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生产各种叶莱;在33°~43°N间地区,11~4月种植喜温果菜,以及水果和西(甜)瓜、花卉,养殖畜、禽、鱼类 (黄淮地区口照百分串满足50%左右,“三北”地区日照时数达到约850小时以上)。本项目以协作网的组织形式,采取“三农”结合,工农联合,试验、示范、推广有机结合和边推广普及、边总结提高的技术开发路线,通过创建样板,扩大交流,强化培训,巡回指导等推广手段,加速了技术推广步伐,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全国节能日光温室面积由实施项目前的4.6万亩猛增到120.58万亩,扩大了25.2倍,在园艺设施面积中的比重由2.07%上升到14.12%。其中,项目协作网直接开发的面积为99.23万亩,占 82.29%。项目区5年平均亩产量、产值及纯收入分别达到5 930.16千克、8146.70元和5 737.24元,分别比传统的加温温室高31.3%、45.45%和2'78,98%。项目区5年累计有效使用面积187.90万亩,新增总产量265.64万吨,新增总产值44.86亿元,新增总纯收入79.21亿元(含节支部分);推广投资收益率为209.8元/元,投入产出比为1:3.38。与传统的加温温室生产相比,累计节约标准煤(燃烧值为2.94万焦/千克)4 701.34万吨,价值54.85亿元;与“南菜北运”相比,相当于节省24.7万个50吨级车皮的运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