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目自1986年以来,在原始材料的筛选和创新,自交不亲和系S等位基因型分析及杂种优势利用,耐热及抗病性鉴定技术,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评价,喷盐水结合蜜蜂授粉繁育亲本种子技术,早熟大白菜留种方法,游离小孢子培养新技术以及性状遗传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选育并推广了大白菜系列配套品种:北京小杂50号、51号、55号、56号、60号、65号、67号、北京75号、80号、新1号、新2号、新3号等。这些品种综合了国内外众多品种的优良特性,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其特点是:①春、夏、秋熟性配套成系列;生长期从45天到90天,其中春秋兼用品种2个,夏秋兼用品种6个;②类型丰富:包括多种球形,不同包球方式,叶色和帮色深浅各异等,可以满足不同地区的消费要求;③品质优良:特别是小杂56号叶球翻黄心外观美,早熟品种小杂50号、60号球叶脆嫩,纤维少,口感极好;晚熟品种新2号、新3号味甜,风味浓,耐贮藏,深受欢迎;④抗性强,丰产、稳产:早熟品种小杂50号、 56号等抗病毒病、霜霉病并耐热、耐温;中晚熟品种80号、新1号、新3号高抗病毒病、霜霉病,能经受不同年份各种气候的考验。新1号、新2号在北京、山东、河北省平均亩产8 426千克,新3号在北京、河北和辽宁平均亩产7145千克。小杂56号在北京、河南、山东、云南等省平均亩产4 582千克,一般比当地原栽培品种增产10%~30%;⑤栽培用途广:新1号等品种的幼苗在北方可兼用作小白菜多茬生产,小杂56号在云南、福建等省一年四季广为种植,其小苗,半心菜和成株菜均可上市供应,对调节市场、均衡供应、堵淡救灾、平抑菜价均有重要意义。自1986年以来,该系列配套品种已推广到全国28个省、自治区的100多个大中城市。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推广面积约1 380多万亩,新增产量139亿千克,新增产值26.4亿元。其中小杂56号抗病,抗逆性极强,适应性很广,已成为全国各地早熟主栽品种。此外,小杂60号、75号、新1号、新2号、新3号等已成为北京、河北、河南、山东、云南、贵州、新疆、辽宁等省一些重要城市和地区的主栽品种,占同类品种栽培面积的50%~90%。1991年以来,部分品种已被引入英国、法国、芬兰、捷克、日本及东南亚,反映良好,开发前景广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