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化螟为亚洲主要稻虫,在我国南方稻区三化螟回升,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的情况下,经1987—1994年研究,基本上解决了当前三化螟测报和防治中亟待解决的主要技术关键。
(1)系统深入研究了三化螟种群存活动态(生命表)、为害动态、卵块密度与为害损失、单个卵块为害团的损失、水稻为害的补偿能力等,国内外首次制定并颁布了省级标准——《水稻三化螟防治标准》。
(2)系统测定三化螟集团空间分布,国内首次建立序列抽样模型和抽样表,简易、准确、省工,已大面积应用于生产。
(3)组建了包括数据库管理、逐步回归预测、种群动态模拟及作图的计算机系统,应用于发生期、发生量的中、长期预测,准确率为91.8%。
(4)国内外首次制定省标和国标《水稻三化螟测报调查规范》,符合科学、简化、实用的原则,明显地提高预测调查质量。
(5)筛选出杀虫双颗粒剂、杀虫丹、Bt乳剂和Bt悬乳剂等一批对口高效、安全经济的化学和生物农药。5%杀虫双大颗粒剂及应用技术的开发,解决了我国粮、桑混栽区螟害治理与安全养蚕的一大难点。
(6)提出“兼治——代匝基数,汲治二代拆桥梁,挑泊三代保丰收”的科学治螟策略,为防治取得了主动权,课题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系统深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总体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其中防治指标、测报调查规范、单双混栽区种群动态计算机预测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自 1989年起在浙江省大面积应用于牛产,已扩大到南方稻区9个省,累计推广面积1.7亿亩。根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评价方法汁算,挽回稻谷损失8.62亿千克。节约农药1.26万吨,增收(节支)总额 11.11亿元。由于决策正确、用药科学,养蚕安全性明显增加,稻谷残毒下降,天敌数量上升,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