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目在安徽宿县、河北饶阳、河南原阳、山东平原建立起四个多树种、多层次、多效益万亩综合防护林体系试验示范区,总面积4.75万亩,林带总长约300千米,完成了“综合防护林体系研究”和“综合防护林体系配套技术及生态效益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综合防护林体系是农业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中不可缺少的措施之一,尤其在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强农业抗逆功能,提高资源利用率、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综合防护林体系是以农田防护林网为主体,带、网、片、间、点有机结合的乔、灌、草立体配置,形成在“空间上有层次、时间上有序列”的多树种、多林种、多层次、多效益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按照“适地适树’’原则,运用多因子综合评判的方法,为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划分成13个立地类型组,筛选出适生乔木树种20种,经济树种9种,灌木3种,并提出了相应的造林技术措施,即盐碱土为大穴、开沟造林,脱盐化潮土开沟、沟内挖穴深栽,砂姜黑土深翻垫土大穴造林,以及沙土地膜覆盖、吸水剂、抗蒸腾剂等不同土壤类型区造林技术。使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别达90%以上,林木生长量提高30%。在经营管理上,通过林木施肥、修枝、灌水等试验,提出了数量化的抚育管理措施。
通过上述综合防护林体系配套技术研究,试验示范区林木覆盖率由攻关前的4.8%提高到20.4%,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粮食产量5年平均每年每公顷增产285千克,年增产率为8.7%,投入产出比为1:10.77,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0%以上,由于综合防护林体系在中低产田综合治理上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效益,现已在同类地区推广1 100万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