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造成的棉花产量损失一般为10%~20%。防治棉虫主要依赖化学农药。大量施药使防治成本成倍上升,天敌大量死亡,环境严重污染。害虫抗药性迅速发展.棉籽中农药残留量显著,人畜中毒事故频繁发生。形成用药越多、害虫越重的恶性循环。人们迫切要求把农药使用量降下来。为寻求解决这一复杂问题的根本途径,运用经济生态学理论和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方法,组织了多学科协作攻关,在北、南棉区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了大规模自6反复试验和综合分析,以棉作物群体为该系统的中心成分,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了棉花一害虫一天敌各层次自身的变动规律及其与环境和农业措施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棉株受虫害后的补偿作用.组建了棉株群体与主要害虫种群动态的模拟模型,确定了刁;同类型地块的棉铃虫及棉蚜的经济阈值即防治指标,开发了生物防治、农药增效剂、科学用药技术以及与农业防治措施相结合的新的配套技术。这些单项研究均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并由此形成了以发挥棉花超越补偿(适度为害反而增产)能力为主的利用自然因素控制棉虫的新策略。该策略具有省药、省工、治虫、防病又增产 1074以上的突出效果。据不完全统计,1983—1988年示范应用面积400万亩次,增加经济效益2 000万元,同时显著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该研究从总体设计、技术途径到研究结果均有创新,是国内应用经济生态学研究农业害虫问题的一个先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害虫综合防治的发展。整个研究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研究中提出的利用作物的超越补偿能力,大幅度提高害虫的经济阈值并辅以合理的人工摘蕾,以减少农药用量,促进系统向良性和优化方向发展,其意义远超出害虫防治的范畴,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