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调节啶的有效成分是1,1—二甲基哌啶翁氯化物。1980年北京农业大学农药研究室,成功地合成了调节啶,总收率在90%左右,有效成分含量达98%以上,达到了优质高产的指标。1982年刚匕沙城农药厂对调节啶两步法中试成功。中试产品经全国务主要棉区0.67万公顷棉田试验及专家鉴定认为,工业品质良好,药效稳定,原料国内可得,工艺合理,流程简单,反应条件易于掌握,不需特殊设备,且能耗低,三废经化学处理可达到国家排放标准,适用于工业化生产。1983年调节啶正式投产,为我国增添了一个比较理想、安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品种。投产当年,沙城厂生产调节啶23~25吨,支援更大面积棉田用药。
(2)调节啶在棉花上应用的效果:①北京农业大学作物化学控制研究组经过系统的试验,肯定了调节啶调节棉花生育的基本效应:可以抑制营养器官的生长;增加叶绿索含量(+35.7%);促进棉铃发育;经同位素示踪测定,光合能力加强(+7.1%~10.2%),促进光合产物往棉铃中输送和分配(+4%~ 10%),根系活力增强;②在国内外首次阐明了棉花应用调节啶的技术原理:(略)。
(3)结合我国棉花生长特点制定了调节啶的适用条件,以及与各类棉田(包括一季春棉、育苗移栽棉、地膜棉、夏播棉)配套应用的技术要点,一般在初花期前后(盛蕾一盛花期),每亩应用调节啶粉剂 2—4克(或30~100毫克/千克的水溶液),可以一次或分二次用药。
(4)1983年在15个省、直辖市棉区示范面积已达20万公顷。正确使用可使内围的早铃比例增多 15%左右,单铃重增加0.2~0.9克,霜前优质棉比重提高10%~20%,平均增收皮棉12.5%,每亩增加经济效益20元左右(成本0.3~0.6元),共计增收约6 000余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