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水稻生产—上由于忽视影响因素的多样性、不一致性;不注重研究多因素间的统一数量关系,照搬照套外地经验,水稻栽培管理一刀切的现象很严重。同样的管理方法,有时产量相差却很悬殊。即使提出一些因地制宜的口号,也只限于定性,难以准确理解和实行。因此,水稻群体生育失调现象很严重:茎蘖不足、穗少、穗小,脱肥或过早郁蔽,通风透光恶化、易倒、易病,空秕率高、粒重低,全田生育很不均衡。致使实际单产水平和现有条件下品种可能达到的产量水平相比,每亩常有几十千克甚至上百千克的差距。
为消除上述弊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所从1977年开始探讨用数学手段揭示多因子综合数量关系,并以此为依据,研究水稻数学优化调控的栽培技术及其工具。
研究取得成果主要有四个方面(略)。
经34次大、小区对比试验,平均增产幅度为7.7%~26.2%,最低增产3%,最高增产69.8%。穗颈瘟发病率降低12.35%,发病指数降低7.29%,发病损失率降低10.14%,成熟时活叶数增加0.6片,每穗实粒数增加9.8粒,空秕率降低4.2%,千粒重增加0.71克。
该项研究使应用数学手段对水稻某些栽培措施进行优化定量调控成为现实,闯出了一条由定性指导向定量调控阶段发展的道路,在国内属于首创。1983年,辽、吉两省推广面积达7.3万公顷,四年累力口推广面积12.4万公顷,累加增产稻谷大约0.90亿千克,增加收益4 5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