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成果推介
|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的研究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的研究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06-04-11    点击量: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NPV),又名柞蚕脓病,是柞蚕主要病害之一。全国务柞蚕产区均有发生,尤以辽宁、山东、河南、贵州等省为重,一般发病率在30%左右,重者达70%以上。严重地影响柞蚕产量和质量。辽宁省蚕科所自1952年开始研究,1978年以来又同中国科学院林土所协作,先后对该病的病原形态结构及病毒粒子侵染细胞过程,多角体裂解,病毒潜伏期,传染经路,发病与环境条件关系以及防治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地研究。
    实验证明:柞蚕脓病(NPV)传染经路,主要是由烂茧及其被污染的房屋、种茧、用具等所带的病毒,在制种时沾染到蛾体上,再由蛾体传到卵面上,蚁蚕孵化咬食带毒的卵壳致病。无毒卵放在有该病毒的室内或用具上,也能感染病毒。为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蚁蚕感染强毒,多在稚蚕期发病致死,而感染弱毒,则稚蚕发病轻,主要在壮蚕期暴发死亡。说明弱毒感染潜伏期可明显延长。在自然条件下或经药剂处理,均能使毒力致弱。在无病毒存在的情况下,不良环境条件不能诱发柞蚕脓病(NPV)。在有病毒存在时情况下,高温(40℃)低温(5℃以下),降雨和嫩叶饲育等条件,均能增加发病串。
    制种期卵面消毒,切断病原感染经路是预防该病的关键环节:
    ①春蚕制散卵采取盐酸、硫酸或福尔马林药剂进行卵面消毒,秋蚕纸上产卵,把产卵纸挂于塑料罩内用福尔马林与高锰酸钾作用产生的气体或硝酸钾与氯化氨作用产生的烟剂进行消毒,或把产卵纸浸入福尔马林药剂进行消毒,都有明显的防治效果;②为了防治消毒卵的再感染,采用出蚕前一天卵面消毒,直接上山挂产卵纸法或用无毒纸袋保卵法,均能预防卵面消毒后再感染;③在1975—1979年的5年间,对 172把剪子大面积防治生产鉴定,发病率由30.3%下降到7.5%,若连续多年消毒,发病率可控制在2%左右。蚕茧量增加87%,产值增加167%,1980年全省92%柞蚕产区应用此法,产值达1 0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