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在四川是旱瘠坡地成片种植的主要冬季作物。20世纪50年代年播种面积约为80万公顷,现为 27万公顷。由于老品种严重混杂退化,丰产性差,抗菌核病力弱,产量不高不稳,亩产量不足50千克。 1962年用红早豌作母本,原苏联绿色多粒豌作父本杂交育成的团结豌,表现了高产、抗菌核病、耐旱、耐瘠、适应性广、矮化早熟、营养价值高等特点。
我国豌豆老品种一般熟期较长,茎秆纤细较高(100多厘米),有碍间套种,遇到多雨季节,还会倒伏烂秆。节稀、结荚部位高,结荚节少,节上单荚多,粒小(百粒重12~15克),粒少,丰产性差。团结豌比老品种缩短了生育期67天,提早了熟期,便于后作早播早管,降低了株高(70~100厘米)及结荚部位,增加了结荚节数1~2台,节上双荚率达90%以上,节密英多,粒大(百粒重18克),提高了丰产性。植株生长粗壮矮健、株型紧凑有利间种套作,兼之耐旱瘠,增加了抗病性,在原来老品种因菌核病死苗一半以上情况下,该品种感病率仅0.62%,综合性状好。由于解决了增产稳产的关键技术,所以保证了高产稳产。优于从青海省引进的较晚熟的草原豌各种类型,及从国外引进的适应性弱,在坡地上不能正常生长的原苏联绿色多粒豌、大荚豌、保加利亚豌1号和2号,以及多纳夫等良种豌豆,其产量超过新西兰的麦斯爱良种豌豆68.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