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1980年全国褐稻虱迁飞问题的协作研究,阐明了褐稻虱在我国的迁飞规律,同时开展迁飞预测,对防治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1)褐稻虱在我国稻区的越冬状况。通过各地调查,在一月平均温度10℃等温线以北(暖冬年份大体沿北纬25度为界,冷冬年份大体为北纬21度为界)的广大稻区,褐稻虱无任何虫态可以越冬,其虫源在春夏由南方迁入。在一月平均温度16℃等温线以南地区(常年大体沿北纬21度以南),褐稻虱可以安全越冬,水稻周年栽培,褐稻虱能连续发生。
(2)褐稻虱远距离迁飞的证实。通过各地田间调查、灯诱、高山网捕、航空航海的捕捉以及标记释放回收的验证,确认褐稻虱是一种远距离迁飞的害虫,并推断我国每年初发虫源来自中南半岛。
①褐稻虱在大范围内具有“同期突发”现象;②高山捕网虫源与当时高空气流移动方向相一致;③航空捕捉探明了飞行高度,空中分布状况,迁飞的气象条件以及迁来虫源的方向;④海面捕捉。距海岸线 12.6~200多千米,共捕获褐稻虱2 131头。饲养育巳正常生活并繁殖其后代;⑤标记释放回收证实了褐稻虱的远距离迁飞能力。
(3)褐稻虱迁飞的生理生态因素。课题研究了褐稻虱迁飞前、后的取食、行为、能源、生殖、发育、体态等生理生化规律及其与季节、日周期、气温、光强、水稻物候期等的关系。
(4)褐稻虱远距离迁飞的气象条件。近年来分析各地的迁飞过程、峰次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总结出了迁出、迁入的天气形势特点。
(5)褐稻虱在我国的发生区划及迁飞途径。以越冬区划为基础,对各主要稻区水稻耕作制,结合褐稻虱迁出、迁入期并参照我国气候区划,初步提出把我国褐稻虱划分为6个发生区。根据4年来的实际发生动态,褐稻虱常年在3月下旬至5月,随气流从中南半岛迁入,主降于两广南部发生区。6月下旬,在早稻成熟时, 向北迁出,主降于南岭发生区,至7月中、下旬,从南岭区迁入长江流域发生区及其以北地区。由南向北逐次迁飞,均可波及主降区以北的各区域内,呈零星发生。
(6)褐稻虱联合测报网的建立及其实践成效。自1977年起在褐稻虱发生区域内,选择108个单位组成测报网,组织和建立了全国联合测报网,开展迁飞预测工作。
4年来,联合测报网共发布了13期预报,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如1980年我国北方稻区褐稻虱大发生,由于及时作出了发生预报,引起各级领导重视,抓紧防治工作,减轻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