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成果推介
|

冬小麦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及利用

冬小麦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及利用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06-04-05    点击量:

    该项目历时26年(1971—1996),提出了有特色的种质创新技术路线,开拓出快速利用新种质的有效途径。选用高起点,血缘不同的“偏材”和“良材”作亲本;综合运用以光、温为主的调控措施,克服花期相差极大(27天)的交配难关,组配矮乍3号,//(孟县201/牛朱特)F1组合;创造利用“大群体类型优选法”处理杂种后代,实现矮秆与其他目标性状的优化结合;并广泛组配,测试配合力,确定重点种质型;创造出综合性状优异,遗传特点突出的新种质“矮孟牛”。该种质具有矮秆与多抗、高产、熟期适中全面结合的优异性状,克服了小麦资源中矮秆常与晚熟、早衰、多病、高产性状差相联系的技术难题;且配合力好,遗传传递力强,含有利显性基因多,有利于选育高产稳产新品种,是种质创新的重要突破。采取多种措施加速该种质的利用,育成12个大面积推广新品种,78个优良新品系和96份衍生资源,成效十分显著。育成品种(系)1983—1996年累计推广3.09亿亩,增产小麦107.52亿千克,新增经济效益50.41亿元:推广范围涉及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安徽、山西等省,且面积逐年扩大,至1996年已占黄淮麦区小麦总面积的25.96%,为该麦区小麦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