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目是我国黄淮夏大豆抗病高产育种的优良亲本。它是1977年选用携带抗花。十病毒基因的郑 76066与具有早熟、丰产、多枝多荚的郑74046有性杂交,通过扩大F2~F4群体和严格的抗病鉴定选育而成。郑077249及其衍生系豫豆10号高抗花叶病毒病,抗病属单显性抗病基因控制遗传,遗传简单,传递力强;综合丰产性好,早熟,抗大豆食心虫和豆秆黑潜蝇,籽粒大,百粒重18克,结荚性强,成熟落黄好,且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传递力强,配合力高;株型结构理想,株型紧凑,叶片上举,呈“宝塔形”,中基部叶片较大,上部叶片渐小,兼居阔叶型品种前期生长繁茂和尖叶品种后期通风透光好的优点,分枝中等(3~4个),自我调节能力强,适应性广,稳产性好,从而解决了夏大豆高产育种中抗病与早衰、落黄差、丰产性差的矛盾:为我国夏大豆育种创造出珍贵的抗病、丰产、高配合力种质资源,促进了高产稳产育种的发展。应用郑077249及其衍生系已育成GS豫豆10号、11号、13号、15号、16号、18号、周 S03—1,郑交8603—1、郑492等22个抗病高产品种,其中6个已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1个通过国家审定。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在豫、鲁、鄂、陕、晋等省推广面积达963.20万亩,1995年度达到 1 215.6亩,占黄淮夏大豆播种面积的30.39%。截至1995年累计推广3 433.6万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 14.6亿元,从而推动了黄淮夏大豆品种的第五次更新换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