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该研究以苍溪49号为母本,育2号为父本杂交,将获得的687粒种子再经N2激光输出能量 345.6焦耳处理3、4、5、6分钟,由此得出处理桑杂交种子的最佳剂量。当年获得101株苗木,经群体比较、个体选优筛选出12个优良单株,再分别无性繁殖进行比较,从中选出7681定向培育,于1979年育成。新桑品种7681的特点:
“7681”冬芽盾状、饱满、较小。枝条较开展,叶序2/5或1/2或不规则,间有对生叶,成叶椭圆形,叶色深绿,叶大而厚,开雄花,属中生桑,发芽率64%~75%,叶片成熟整齐,秋叶硬化迟,鲜叶凋萎速度慢。鲜叶含水率72.3%,粗蛋白质含量24.78%,19种氨基酸含量19.49%,磷化物含量0.695%。用7681养蚕全龄经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50千克桑产茧层量、单蛾产卵量等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显著、极显著水平。
“7681”植株生长旺盛,丰产性能好,一般中于成林桑园亩产叶量1 541.2千克,比同条件下全国推广品种湖桑32号增产20%以上;能适应土质瘠薄,干旱灾害的特殊生态地区和气候条件。在四川盆地的平坝、丘陵地区栽植,桑树生长繁茂,桑叶优质高产,抗桑细菌病,比湖桑品种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和增产潜力。在深丘或山地栽植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桑叶稳产高产,其综合经济性状显著优于当前国内外推广的良桑品种。在我国长江流域和西南,西北蚕区亦表现出品种的优良性状。是大蚕小蚕,种茧育、丝茧育兼用的桑品种,它的育成解决了稚蚕与壮蚕用品种配套问题。该品种已在生产上应用10年以上,现已推广到四川、浙江、安徽、江苏、湖北、云南、贵州、陕西等10多个省。至1988年累计推广1 200万株,新增总产值237.88万元,纯收益187.0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