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的杂种优势十分显著,利用雄性不育系是P1制种的有效途径。日本的Tokum—aso(1950)、 Nishi(1958)、Ogura(1968)曾先后发现萝卜的雄性不育系,但由于不育材料经济性状不良和存在其他一些遗传缺陷,雄,陛不育系的选育和应用并没有取得进展。1972—1977年,课题组在中国萝卜金花薹、青圆脆、唐山红、晋丰等多个品种采种田里发现雄系不育株,并于1977—1981年育成了中国萝卜第一批 4个雄性不育系48A、77—01A、262A、4—0lA及其保持系,选配出了优良杂交组合,很快应用于F1的制种生产。
课题组利用已获得的不育材料,开展了雄性不育遗传机制及选育方法的研究,综合各项研究结果认为:中国萝卜的雄性不育性属于细胞核、细胞质不育基因共同控制的不育类型,核内有两对m,基因控制不育性的遗传,雄性不育系的基因型为Sms1ms1ms2—ms2,保持系的基因型为Nms1ms1ms2—ms2等。到目前为止,已经育成了不同生态型的10个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其不育性稳定,不育株率、不育度及制种杂种率均可达到100%,用其选配的15个一代杂种,已有10个通过省级品种审定或受到奖励,一般增产 30%~50%。截至1988年底,已在鲁、豫、晋、辽、鄂、皖、粤、吉、黑等9个省累计推广38.39万亩,共计新增产值4 31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