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成果推介
|

籼型杂交水稻

籼型杂交水稻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06-03-22    点击量:

    我国于1964年开始采用外国学者所采用的籼粳杂交和籼籼杂交方法进行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1970年起采用国外所未曾采用的方法,利用我国普通野生稻雄性不育株(简称野败)作母本,以我国矮秆籼稻品种为父本,经过连续回交,育成二九南1号、V20、珍珠九七等保持系及其同型不育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广泛测交筛选,从东南亚籼稻品种中选育出IR24、IR61、泰引1号、IR26等优良恢复系,于 1973年10月完成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配制出南优2号、3号,汕优2、3号,V优6号等杂交组合。与高产亲本和同类常规良种比较,它们具有光合效率高,根系活力强等生理功能上的优势,表现在根系发达、分蘖力强、穗大、粒多、产量高等方面。与此同时,还研究出了一整套有关杂交水稻繁殖制种和杂种一代的高产栽培技术,使杂交水稻很快用于生产,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在我国广大籼稻地区,可作一季中稻和双季晚稻栽培,一般每亩20万有效穗,每穗总粒数140粒以上,结实率 80%,千粒重26克以上,大面积种植平均亩产400~500千克,比在相同条件下的常规良种每亩增产50~ 100千克,增产2~3成。
    1976—1980年,全国累计播种面积2.5亿多亩,增产粮食130多亿千克。其中湖南省推广6 000多万亩,增产粮食35亿多千克,净增产值3.5亿元。目前,国内已有13千省、直辖市、自治区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第一项农业技术转让给美国。现在美、柬等国先后引种试验杂交水稻成功,增产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