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成果推介
|

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的发现与育性转换机理研究

湖北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的发现与育性转换机理研究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06-03-10    点击量:

    1973年石明松在一季晚粳垦58中,发现一自然不育株,初步研究认为其育性转换受日照长度调控。自]984年开始,该研究集体对该种质资源从生态学、生理学、遗传学方面对其育性转换机理进行系统研究并同时探索其用于育种实践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肯定,该不育材料由农垦58核内单基因隐生突变产生,具有长光照诱导不育、短光照诱导可育的特性,这种特殊种质资源和光周期诱导植物雄性不育是一种自然现象,系国内外首次发现。进一步研究探明了农垦58S育性转换的敏感期及光温条件;建立了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模式和一套人工鉴定光敏核不育系的指标和方法;提出并验证了光敏核不育水稻具有两个光周期的假说,初步探明其在育性转换和表达过程中蛋白质、光敏色素、激素及酶系统等的变化。遗传学研究表明,其不育性遗传及其育性恢复由1~2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并受微效基因修饰,在不同核背景下,遗传行为表现为多态性。通过杂交已将光敏核不育性转入不同类型的粳、稻品种中,育出5个3育性稳定的新光敏核不育系并配制出有较强优势的组合,开始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主要论文据不完全统计被国内外科学论文引用达239次。以上研究结果充实了植物光周期和生理遗传内容,奠定了水稻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