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长江上的考察,1982年和:1993年两次提出白鳍豚数量的估算,指出面临的威胁。1993年模拟此物种未来的趋势,表明它有在未来25—100年中灭绝的危险。1985年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对豚类的迁地保护方案,据此立项的铜陵白鳍豚养护场工程于1994年通过国家环保局验收,开始饲养江豚。现在国内外一致认为迁地保护是拯救白鳍豚的最大希望。运用照相识别技术成功地识别白鳍豚个体,首次得到其移动的距离。在系统学研究中解决了长达一个世纪的争论,使淡水豚类包括4个科的观点成为国际鲸类学界的共识。命名了在广西发现的一个化石新属新种。过去广西缺乏有确凿古生物依据的中新统地层,该文发表后,赵仲如(1988)以该化石为依据,新建了中新统二子塘组。报道了白鳍豚的分布、集群、潜水、繁殖等生物学资料,阐明了它的性二型。在脊髓,视网膜,舌的研究中有新发现。江豚:以各水域200余号标本为基础,应用数值分类学方法,阐明江豚的3个亚种,长江江豚(江豚长江亚种)是世界上惟一的生活在淡水中的江豚种群。该亚种的确认,对其保护有重要意义。首次报道3个亚种在生长模式和生殖方面的明显差异;在鲸类中首次发现中间型视细胞;报道首次发现脊椎动物最大的神经纤维等。对白鳍豚和江豚都报道了脊髓灰质的细胞构筑,三种脑神经的纤维数和纤维直径谱,小肾的全吉构指数等。上述成果对我国海兽科学自自发展和两个物种的保护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对国际海兽研究做出丁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