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成果推介
|

重盐碱地的改良

重盐碱地的改良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06-03-03    点击量:

    巴州二十九团场地处重盐碱地区。开垦前1米土层全盐量一般在3%以上,高的达10%,属于硫酸盐氯化物盐土,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在50~100克/升。该团场广大职工经过20多年的生产和科学实验,逐步摸索了一套治理重盐渍土的办法:
    (1)开挖排碱渠道,建立排水网。自1966年以来共清挖排渠500多千米,土方量300多万米3。使全团渠道成网,灌排畅通。在大面积种植水稻情况下,实行合理灌溉,地下水仍控制在1.5米以下,每年排出地下水185万米3,防止了大面积返盐。
    (2)改建条田。将建场初期1 000米长,500米宽,排水间距500米,近600亩的大条田,改建为每个条田只有150亩左有,排水间距100~120米宽。
    (3)平整地土,采取条田大平,播前小平,小块细平,种水稻的格田里高差不超过3~5厘米,从而保证上水一致,脱盐均匀。
     (4)种稻洗盐,实行水旱轮作。通过种植水稻,可使1米土层含盐量由原来的2%降到0.8%左右,种稻洗盐可使水稻保苗95%以上,配合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水稻单产可达300多千克左右。
    实行水旱轮作,尤其通过种稻淡化作物根系层。提高稻后旱作保苗率20%~30%,增产30%~40%;
    (5)增施有机肥。除种植苜蓿外,每年还积肥造肥,1亿多千克,水稻田亩施2000多千克基肥,增加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
    经过20多年的生产和科学实验,逐步摸索了改良盐碱地的一整套措施,使该团农场重盐碱地初步得到改良,并且防止了次生盐渍化的危害,使粮食单产由1957年的50千克,提高到1976年的225多千克,并恢复了过去因盐碱危害而弃耕的50000多亩地。这些措施,对新疆内陆盐碱地的改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