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团头鲂。1955年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梁子湖发现团头鲂,定为鲂属一新种。1956年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调查研究。1960—1962年驯养试验成功。1965—1972年推广到全国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经生产实践证明,团头鲂是一种优良的养殖鱼,具有萆食性、病害少、易捕捞、生长适中、肉味鲜美等优点。
(2)细鳞斜颔鲴:1972—1977年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开展对细鳞斜颔鲴的研究和生产性推广试验,基本上弄清楚该鱼生物学特征?解决了两个技术问题:①采用人工催产自然受精、脱黏、水孵化等方法,大规模生产苗种;②在该鱼胚胎发育中发现其咽喉与消化道连通的时间比同日龄家鱼要晚30个小时左右,因此鱼苗下塘时间亦相应推迟,提高鱼苗成活率。经过5年的试验研究与生产检验,证明它是一个较好的养殖新对象,以腐殖质、有机碎屑、着生藻类为主要食物,与家鱼混养,可以充分利用水体饵料来源,每亩能净增产20~50千克。
(3)湘华鲮。是栖启、于湖南四水中上游的野生鱼类,耐寒性比广东土鼓鲮鱼强,肉质细美,商品价值高。湖南省水科所1975—1977年将该鱼移入池塘习驯养,采用人工繁殖方法,使卵受精率达88%,孵化率达60%以上,苗种成活率60%,成鱼养殖生长良好。现已推广省内5个地、市、26个养殖试验场,广东、广西、湖北等省、自治区都引进养殖。
(4)瓦式雅罗鱼。1965一1976年内蒙古水产试验所等单位开展了岱海瓦氏雅罗鱼的生物学特性调查,该鱼杂食性,生长快,适应性强,能生活在pH8.4~9.6,总硬度7.04~23.02度,总碱度4.06~62.61毫摩尔/升的水域;且产卵早,生长季节长,在岱海4月中、下旬,湖面刚刚解冻,四周水面尚有残冰,水温4.7~4.9℃时就开始产卵。特别适应内蒙古大量盐碱水域和常年水温很低的河流、湖泊中放养。
扩大淡水养殖新品种,为充分利用水域和饵料来源,提高淡水渔业产量,有很重要的经济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