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广大农村历来就有利用池塘养鱼的习惯。因此探索池塘养鱼的高产技术,对发展我国淡水鱼也有着重要意义。
(1)江苏无锡市河埒公社多年来坚持改进养鱼技术,并与厦门水产学院、无锡市水产研究所协作,进行水质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指标的变化规律的研究,实行科学养鱼,连续10年获得高产稳产。主要技术措施是:
①改造鱼池。实行池、河、路、埂综合治理。将鱼塘由小改大,由浅改深,死水改活水,低埂改高埂,多边形改长方形,使鱼类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②混放密养。将当地的青、萆、鲢、鳙、鲤、鲫、鳊、鲂等鱼和引进的非洲鲫鱼等实行多品种、多规格的高密度分层混养,充分利用池塘水体,发挥投饵和所施肥料的潜力;③轮捕轮养。根据鱼类生长情况,适时起捕。捕大留小,梳稀密度,及时补放鱼种,做到1年4次放养,5次补牢;④利用机械。积极采用鱼池排灌、饲料加工、施肥、增氧和运输等机械,既可加强管理,直接受到增产效果,也可节省劳力,降低成本;⑤科学管理。实行“三早、四看、五防、六勤”责任制,做好浴池资料记录分析,为精养高产提供依据。
(2)广东省水产研究所从家鱼人工繁殖成功以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探索了亩产500千克以上的鱼塘高产技术措施。在塘鱼多级轮养高产技术、草鱼“肠炎、烂鳃、赤皮病”土法免疫防治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并经过群众生产实践的检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增产技术,如中山县小榄公社菊城一队采用多级轮养技术后,平均亩产由1964年以前的300~350千克提高到1969年的600多千克。
江苏省无锡市郊区河埒公社1 092亩成鱼池,1967—1977年连续11年平均亩产鲜鱼超500千克。 1972年以来亩产每年递增50千克,1976年亩产平均达到778千克,比1966年提高57.7%,并有9口高产试验塘平均亩产超1吨,最高亩产l 365千克。为发展池塘养鱼创高产做出了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