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国食用的紫菜以进口为主,国内生产数量很少,主要是靠天然生长。新中国成立后,对紫菜的生活史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为了解决大面积人工养殖问题,1964年原水产部组织有关单位,在福建省开展“紫菜会战”。在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群众创造的菜坛生产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坛紫菜丝状体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解决了丝状体大面积培养以及牛人工采苗和全人工采苗技术。在生产上做到促使丝状体集中成熟,壳孢子集中放散,应用海上泼孢子水或室内流水式、气泡式采苗技术,掌握采苗密度。在放养时,根据海区特点,设计了立柱式,半浮流式或浮流式的养殖筏架,获得大面积养殖紫菜成功。在福建、浙江紫菜大面积养殖成功后,又考虑到江苏吕泗地区可养殖的滩涂面积辽阔,海水肥沃,但由于靠长江口,海水盐度低,过去没有自然生长的紫菜,1970年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吕泗进行了紫菜大面积养殖试验,首次在海水盐度低的河口海区获得条斑紫菜人工育苗、采苗和养殖成功,为利用滩涂迅速扩大我国养殖条斑紫菜面积做出了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