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海带一直靠进口。新中国成立以后,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对海带人工养殖进行了研究,现在,已经有一整套建立在现在科学基础上的比较先进的海带人工养殖方法,从采孢子、育苗直到养成,完全可以在人工控制下进行养殖生产,不但在北方,而且在南方水温较高的、混浊海区也能养殖。主要技术成果:
(1)筏式养殖法。海带自然生长在海底岩礁上,为了不受底质、水层等海况条件的限制,使我国广阔的浅海水域得到充分利用,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单位从1950年开始,经3年试验成功,采用由浮力的材料和绳索等错成浮筏,使海带生长在绳索上,此后,这种方法已在我国海带生产中普遍采用。
(2)施肥养殖。在含氮量较低的贫瘠海区,海带生长薄小,达不到好的商品等级,1953—1955年研究成功在海区施肥的方法,使肥料流失量最小,水中氮量理论值与实际含量相近,使海带生长有明显好的效果。这项技术在贫瘠海区广泛使用。
(3)南移。海带是亚寒带植物,为了开发利用我国南方辽阔肥沃的海区,1956—1957年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和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对浙江舟山进行海况调查,并进行培育水层、海水透明度对不同时期海带的生长发育影响等试验研究,取得南移成功,且能在混浊海区中生长。是海带养殖从北纬36°向南推进到30°30′。
(4)南方夏苗培育。福建是我国海带养殖夏季水温最高的海区,过去海带种苗每年要从北方南运,福建连江县水产综合场经多年试验,于1972年采用双层台架和控制光照、水深、流水等条件,促进种海带大面积集中成熟,使海带在外海区渡夏成功,为解决本省海带种苗做出了贡献。
海带人工养殖的研究,对促进我国海带养殖起了重要作用。1976年全国海带养殖面积23万多亩,总产干品15万多吨,不仅满足了我国人民的食用和出口的需要,而且还是我国王业提碘的主要原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