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开始进行海带新品种培育研究,并育出了性状优良具有高产性能的新品种“59—1号”,在60年代中期曾推广于生产。
1970年以后,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合作,并与大连、青岛、威海、连云港、舟山、奉化、温岭等海带育苗、养殖生产和提碘等20多个单位协作,用遗传性混杂的自然种群海带为材料,采用筛选、自交、杂交和X射线处理等方法,于1973年培育出“860号”和“1170号”两个高碘高产海带新品种,经过遗传性检验和生产验证,这两个新品种的碘含量比对照海带高20%~58%,亩产量高8%~40%。在此基础上,1975年又培育出耐高温、抗烂、高产的新品种“243号”,经生产验证,比对照海带增产25%。1976年海带“860号”、“1170号”和“243号”新品种育苗5亿株,推广面积2万亩,占全国海带养殖总面积的10.8%。1977年这三个新品种仅在山东省推广面积已增至3万亩。
我国的碘过去依靠进口,海带养殖事业发展后,从海带中提碘,目前已解决了全国碘需要量的一半以上。高碘高产海带新品种的培育成功,更有利海带提碘工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