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64年3月至1965年2月,广东省水产研究所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组织“长征”、“双鹰”、“117”三艘调查船,对南海北部底拖网鱼类资源进行了普查。调查范围:北纬22°~18°15′;东经 110°~115°45′。调查海区包括海南岛以东到粤东碣石湾,水深15~160米。经过海上连续1年的调查,大量资料的分析、整理,对南海北部底拖网鱼类资源的情况和特点,有了总的了解,填补了空白。
(2)根据农林部关于“保护西沙、开发西沙”的指示精神,广东省水产研究所“远洋70g号”从 1974年底起,对西、中沙海域的月夜资源情况进行了1年半的调查。调查范围:东经110°33′5″一 115°19′1″,北纬13°07′5″一19°05′3″。调查面积648 000平方海里。通过对金枪鱼延绳钓和鲨鱼沉钓等探捕,发现金枪鱼、鲨鱼、鱿鱼资源丰富,尤其以黄鳍金枪鱼为最多,月平均最高上钓率达2.8%。发现在两种不同水系的交1正处,有三个密集区:即中沙西北部、西沙北部和南部,汛期10月至翌年6月,季节洄流比较明显。鱿鱼的分布也大致相同,汛期3至6月。已采集鱼类标本300多种。调查表明,我国西、中沙海域是一个有开发价值的渔场。调查中还发现了明显的温盐层现象,修正了历史文献中认为南海不存在盐跃层资料的谬误。
(3)对南海北部底鱼资源的组成、生活习性、分布移动、数量变化、主要渔场分布等进行分析整理,汇总编写成《南海北部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报告》5册,约50万字。为发展南海渔业和进一步研究南海底拖网渔业提供了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