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河北北部地区本地黄牛适应性强,耐粗饲,但体型小、产肉少、奶量低。为了提高其肉乳生产性能,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所1952年开始用他们繁育的短角牛改良这些地区的黄牛。通过清群选配,人工授精,提高种公牛利用率;加强犊牛饲养管理,使改良黄牛技术得到推广。
1973年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等省、自治区农业(畜牧、农林)局和科研单位、有关农牧场,组织“草原红牛育种科研协作组”,开展对本地黄牛改良,现有改良牛25.8万头,达到育种指标的有 6400头。
成年公牛体重900千克。成年母牛430千克,比本地黄牛提高31.8%。在放牧饲养条件下,3岁牛阉牛产净肉169.3千克,比同龄本地黄牛多产肉50千克,产肉量提高42%。
成年母牛产奶量1200~3000千克,比本地黄牛提高2~3倍。屠宰率50%~55%。
草原红牛由于适应性强,耐粗饲,深受群众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