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高温大屋窖是1962年开始在总结徐州地区群众贮藏甘薯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贮藏技术和措施的出现,逐步改变着我国甘薯产区的贮藏面貌。薯窖由临时性的变为永久性的。从地下式改为地上式或半地上式,延长了使用年限,并可一屋多用,贮藏量由少到多(可贮藏几万千克到十几万千克)。窖的结构是“两厚一严对口窗”,前期便于通风散热排湿,中后期保温防寒性能好,温度适宜,坏烂率低。这种窖型为采用高温愈合处理提供了条件(34~37℃,4天)。适温可以长期保持在10~15℃的安全贮藏温度范围内,并有效地防止黑斑病的发生,保证甘薯安全越冬。
各地使用结果,都认为高温大屋窖是甘薯贮藏的一项安全措施,贮藏效果可以达到99.9%或根本不烂。自1964年大规模推广以来,已先后在江苏徐州地区、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四川、湖南等主要产薯区推广应用,防病(黑斑病、软腐病)效果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