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早在1953年就开始了赤眼蜂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是:找到了较好的中间寄主——蓖麻蚕卵;摸索出一套赤眼蜂繁殖、利用技术,于1956年首次用于甘蔗螟,使螟害率由80%压低到5%以下,每亩增产350~700千克。对我国开展大面积应用赤眼蜂防治害虫起了一定的作用。
吉林省于1972年在通化、柳河两县进行试验推广。1971年,在柳河县建立了赤眼蜂繁殖工厂,逐步实现了半机械化繁蜂。主要技术改革有:①寄主加温由挂串改为大床平铺暖茧,提高工效5倍多;②主卵的采集由于手工操作改为机械操作,使采卵、分离、洗卵、晾卵自动化,提高工效90倍左右。③繁蜂方式由橱式改为大房繁蜂和散位繁蜂;④在放蜂技术上,改变过去3次放蜂法为1次重叠放蜂法,节省了大量劳力,并建立了“县贮、社繁、队放”的三级繁蜂体系。
辽宁省于1974年开始试验示范。将旧工艺改革分解为羽化补充营养、趋卵和排卵3个独立工艺,日产蜂量有了很大提高,每批接蜂速度由过去48小时压低到几分钟至半小时。沈阳市于洪区农科所,根据赤眼蜂特性,试制76—2型滚筒式接蜂器,日繁蜂量提高到新的水平。经省内、外20多个单位应用鉴定,一致认为是优质、大量、快速繁蜂的新工具。
我国赤眼蜂的繁殖和利用技术,在广东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繁蜂技术不断提高,日繁蜂量最高达到 4亿头;利用赤眼蜂防治对象,不断增加,已有7、8种害虫;应用赤眼蜂防治面积已达1000多万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