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以来,对小麦秆锈菌的生理小种区系消长变异分析和小麦抗锈育种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有效地控制了秆锈病的流行,对常发区的小麦安全生产做出了贡献。
    (1)自1960年以来(1966~1971年除外)每年鉴定全国锈病标样1000~1500份,搞清了我国小麦秆锈病生理小种的区系分布和消长动态,为我国小麦秆锈病常发区的品种布局、轮换和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根据。
    (2)对国内外小麦品种资源进行了多小种的抗锈测定。先后共测定国内外品种2900余份。1970年并进行了苗期多小种测定及成株混合多小种的测定,使各地的品种引用和抗锈工作有所遵循。
    (3)结合生产需要,先后培育出抗锈品种10多个。1960年前后培育出“免字52”,一度应用于辽宁。 1964年提供“免字849”品种,在黑龙江省合江垦区作为早熟搭配品种,在该垦区约占5%~10%。“免字841、842、852、851”四个品种在黑龙江省九三垦区于1970年一度占该垦区30%~40%左右。“免字 68—71”,1966年引到黑龙江,1974年以来被评为早熟丰产良种,作为重点推广。1973年以来又提出沈农 1号、2号、3号、4号等品种,在昭盟地区表现良好,有较大推广面积。其中部分并为云南、贵州等省所用。1976年新育成的早熟、丰产、抗锈、半矮秆的新品种“116—1—2”、“116—5—2”和“116—7—2”在昭盟北部克旗、西林6个点的区域试验,经当地鉴定被列为1978年重点加倍繁殖和高产栽培的良种。
    关于秆锈菌生理小种的研究,已经全国协作组鉴定。培育的抗秆锈小麦新品种,在生产上起了一定的作用,很受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