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大灾害之一。从1950年开始,对小麦条锈病进行了深入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1)基本明确了我国条锈菌越夏、越冬和地区间传播规律。到1956年,澄清了条锈菌越冬北界在北纬37~38度一线(元月份6~7℃等温线);1963年基本明确了条锈菌越夏条件、越夏墓地(在旬平均气温低于20℃地带);弄清了地区间菌源传播关系。据此,提出了我国条锈病流行区域和测报办法,指导锈病防治。预测预报准确率在冬前为60%~70%,早春达80%左右。
(2)查明条锈菌生理小种类型、组成和变化动态,到目前条锈菌生理小种有20个类型,不同时期出现的频率不同。探明“碧蚂1号”、“南大2419”、“北京8号”、“阿勃”、“丰产3号”、“尤皮2号”等代表性品种抗锈性退化是条锈菌生理小种不断变化和流行所致。这项研究提高了小麦品种选育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
(3)对国内外小麦品种资源的抗锈性进行较系统的鉴定,每年鉴定数百个到近千个品种和材料,为我国小麦品种选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如“早洋麦”、“欧柔”、“阿夫”、“阿勃”、“洛夫林10”等。
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打破锈病的循环传播,1975年与各有关单位共同提出“小麦抗锈品种合理布局和利用的建议”,并提出规划意见,经农林部批准下达。这是从根本上控制我国小麦锈病流行酌一项重要措施,国外有人曾提出这一问题,但至今未能实现。
小麦抗锈品种在全国基本普及,从1965年以来,条锈病已基本上控制流行,对保障我国小麦稳产、高产做出了贡献。在弄清流行规律、查明生理小种和品种抗锈性鉴定等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