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叶枯病是全国性的水稻病害,严重为害生产。通过20多年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1)初次菌源与传播途径。以往国外认为田边杂草是病害的主要越冬场所和初次菌源。但本研究证明:初次菌源主要来自带病稻草。而病菌可以通过种子与流水传播蔓延。从而提出快速检验带菌种子技术和以搞好水肥管理,控制菌源为中心的综合防病措施,提高了防治效果。
(2)菌系的划分与鉴定。收集了国内各主要病区的菌株200多个,按致病力的强弱划分为4个菌系。有助于加快抗病育种工作的进程和鉴定新品种的适应范围。
(3)水稻抗病机制与品种的抗性鉴定。研究表明,品种的抗性与体内代谢途径有关,阐明了栽培防病的生理机制。对品种的抗性鉴定,制定了病害接种鉴定方法和记载标准,为选育、利用抗病品种提供了依据。
(4)噬菌体的利用。测定了噬菌体的主要性状,用来作为检验带菌种子的工具和病害发生的预测指标,以及鉴定病菌的分类等取得较好的效果。
(5)通过试验证明,此病为系统侵染性(全株型)病害,否定了过去认为是局部侵染性病害的错误结论。据此,为防治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不仅要注意后期的防治,更要加强秧田期的防治,才能控制此病的为害。
本项研究结果首次解决了直接从越冬于稻草上取得存活的白叶枯病菌的方法,从而明确了感病稻草是发病的初次菌源,以及带菌种子、流水与白叶枯病传病的关系。提出的综合防病措施、快速检验带菌种子技术、菌系的划分以及病害接种鉴定方法和记载标准等均已在各地推广应用,效果显著,反映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