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成果推介
|

红萍养殖及主要害虫防治的研究

红萍养殖及主要害虫防治的研究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05-04-05    点击量:

  红萍是一种优质的水生绿肥,在南方稻区有长久的养殖历史,但热害、冻害及虫害是影响红萍产量和发展的主要障碍。针对这些问题,浙江省温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先后开展研究,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红萍生长条件的研究,明确了红萍的生长温度范围为5~43℃,适温为20~25℃,在-7℃低温和45℃高温下,才出现死亡。生长光照范围为3500~120000勒克斯,以20000~45000勒克斯为适宜。
    (2)提出了夏萍养殖过程中降温防热的一套水肥管理技术,同时,总结出“大抓秋繁、厚萍座冬,分格围养、巧施氮肥”的越冬技术。
    (3)揭示了温度能引起萍、藻共生关系的改变。因此在不同温度的条件下,红萍以肥料三要素的需要也不同。5~15℃以氮、钾为主,15~25℃以磷、钾为主,25~35℃以氮磷为主,才能促使红萍的繁育。
    (4)找到了养萍与压萍的适宜时间、数量和方法,解决了萍种不足问题;并提出通过养用红萍,适当安排早、晚稻田茬口,以及一年多熟制稻田的合理配搭方案。
    (5)基本摸清了为害红萍的主要害虫褐萍螟、黑萍螟、灰萍螟、萍象甲在浙江、广东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办法。并发现一种新的严重为害夏萍的红丝虫,提出了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这一研究成果,使红萍的养殖利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温州地区1962年红萍越冬面积仅3 900亩, 1972年已扩大到12万亩,目前全区红萍养殖面积发展到120万亩。广东省过去夏萍增殖一倍需5~7天,现在仅需2.5~3天;全省养用红萍的面积从1973年的64万亩,发展到1975年的550万亩。福建省1976~1977年周年养萍多点试验结果,早晚两季稻亩产800千克。1977年在莆田县七个点示范120多亩,取得初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