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成果推介
|

田菁生物学特性和稻田间套种研究

田菁生物学特性和稻田间套种研究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05-04-05    点击量:

  (1)1956~1958年,开展田菁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在水田栽植时,其茎的基部和根部形成海绵组织,对增强耐浸性起到明显的作用,并完成了改旱地种植田菁为水田种植的试验;早稻套播及旱稻收获后板田播的栽培管理试验,获得亩产鲜绿肥750~1 500千克,压青作晚稻基肥,可使晚稻增产10%~15%,为推广水田种植田菁开展了道路。
    (2)1959~1960年,在总结广东省各地群众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稻底起墩直播及育苗移栽等方式。进一步提出了育苗、插植、施肥、管理及翻压等一整套较适宜的技术措施。
    (3)1961~1963年,明确了田菁从旱地移到水田后,生理特性也有所改变。初步将稻田田菁的生育阶段划分为:发芽期、幼苗期、初长期、盛长期、旺长期等,制定了划分阶段的标准,为稻田套种田莆提供了科学依据。
    (4)提出了减少田菁影响早稻产量的有效措施:①推迟移插田菁时间,避免过早荫蔽禾苗;②掌握田菁插植密度;③稻田每隔1.7~2米留一工作行,田菁插在行内。这样,使田菁产量保持在1 000千克左右,早稻受影响减产在5%以下,而晚造增产幅度仍在10%~15%之间。
    把田菁从旱种改为水种,并试验总结出一整套稻田间套种田菁的技术措施,为广东省20世纪60年代开始推广“两禾两肥”耕作制做出了贡献。并为解决晚稻有机肥料,提高晚稻产量起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