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1976年试验研究证明,在浅层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适宜灌溉的盐碱地区,实行以井灌为主的井、沟、平、肥、林综合改良措施,在较短的时期内,可以获得显著的改良盐碱地增产效果。
(1)井灌井排的作用:①保证作物用水,调节耕层水、盐平衡。在作物生长期间进行多次抽水灌溉后,0~50厘米土层含盐量维持在0.15%以下,避免了由灌溉引起地表积盐的问题;②加速土壤脱盐,改良盐碱地。麦田灌溉1次,0~20厘米盐分由0.445%下降到0.242%,脱盐率45.6%;灌溉两次,0~20厘米盐分由0.291%下降到0.051%,脱盐率82.5%。井灌一年后,1米土体脱盐率32.7%;井灌2年后,脱盐率40.3%;③控制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防止土壤返盐。禹城试验区沙壤土毛细管强烈上升高度一般不超过2.0米,小红土不超过1.5米。1975~1977年坚持井灌,6月初地下水位普遍下降到2.5~ 3.0米左右,大大低于该区返盐的临界深度。雨季后的9月下旬,在井灌地段地下水位仍在2.5米左右,机井稀少的地段也在2.0米左右。
(2)排水沟的作用。据1976年观测材料表明,距排水沟500~1000米范围内,仅1~2天内,地下水位便迅速下降到距地表0.5米以下,防止了泥涝。在无排水沟地区,地下水位在0.5米以上的时间达 10~15天之久,泥涝严重。排水沟附近,耕层盐分迅速减少,100~600米范围内平均脱盐率50%,1000米范围内脱盐串为17.3%。
(3)种植绿肥,改土培肥的作用。在改土方面推广了田菁——麦田绿肥15 000亩,粮肥间作10000亩。试验表明,种植绿肥每亩可增产小麦25~100千克。压绿肥地,0~20厘米土层有机质含量由 0.67%~0.83%增加到0.83%~1.10%,为量由0.051%增加到0.63%,有效磷增加2毫克/千克。土壤容重由1.41~1.47减少为1.24~1.33,孔隙度增加10%~15%。翻压田菁一年后,表层0~5厘米脱盐率24.0%,5~20厘米脱盐率10.9%~15.3%。
这项成果,已在全实验区3个公社1.4万亩耕地范围内推广应用。改良前的1974年全区粮食总产1100万千克,1976年粮食总产增至1450万千克,当年贡献165万千克。同时,全实验区养猪、林业、多种经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