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成果推介
|

盐碱土的形成与改良

盐碱土的形成与改良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05-04-05    点击量:

  自1953年开始,对吉林西部郭前旗灌区苏打盐土、辽宁兴城望海氯化物盐土、辽宁锦县沿海地区氯化物苏打盐土、辽宁昭乌达盟翁牛特旗玉田皋苏打硫酸盐次生盐渍化土以及其他有关盐土种稻的改良试验和国内其他地区的改土经验进行了调查,提出了盐碱土种稻的适用范围,总结出了排水、冲洗、农田基本建设、深翻平地、增施农家肥、培育壮秧以及抗盐栽培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特别是对具有盐化碱化双重特性、透水性极差的苏打盐土,经试验证明,改良利用效果明显。
    原来的“不毛之地”、旱作弃耕地或亩产50~100千克的低产田,经改良利用后,一般产量已达250~ 300千克,最高产量可达400~500千克。土壤耕作层的盐分,一般由开垦前的0.5%~1.0%,降为弱碱性或中性,即pH由9.0~10.0以上,降为7.0~7.5,理化性状也得到了改善。此外,在地下水矿化度方面,一般能保持稳定或趋于下降。
    经过长期定位试验及调查研究,证明种植水稻是改良苏打盐土,防治滨海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有效途径,为大面积开发上述苏打盐土提供依据,并在吉林西部地区、辽宁兴城、锦县沿海地区及昭盟翁旗玉田皋等地普通推广应用。目前已推广种植水稻面积约350万亩。在兴城望海的试验中,解决了海滩地育苗、抗盐保苗和水肥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使水稻亩产由1970年的135千克提高到1975年的400千克以上,为我国北方地区发展盐碱土种稻,起到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