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成果推介
|

苏州地区“吨粮田”建设技术

苏州地区“吨粮田”建设技术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05-04-05    点击量:

  (1)苏州地区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技术包括:运用暗管排水技术,防治圩田地区三麦渍害,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
    提出“四分开、二控制”综合治理低洼低产圩田的措施。即:内外河分开、高低片分开、排灌渠沟分开、水旱田分开和控制内河水位、控制地下水位。
    试验出适宜的排水暗管规格和合理的田间布局。排水暗管用特制瓦管,每节长250~400毫米,内径 80毫米,壁厚20毫米,埋深1.2米左右,间距视土质而异,一般在7~15米之间。
    (2)1970年起,总结并提出了以“三化三适应”为主要标准的建设“吨粮田”的一套技术。①大地园田化,与机械化相适应;②灌溉系统化,与双季稻、三熟制的科学用水需要相适应;③土壤活熟化,与稻麦高产栽培要求相适应。
    该项成果已在苏州等地区推广,对治水、改土和稻麦增产效果显著。
    昆山县城北公社同心大队2915亩耕地,已埋设了排水暗管2700多亩。暗管排水,降低了地下水位,增强了土壤通透性,减少有毒还原物质产生,促进作物根系深扎;减少地面深明沟等,便于机械化作业;暗管成本不高,可长期受益。1976年同心大队一队和十五队粮食亩产分别达1119.5千克和1104千克,全大队平均887千克,为新中国成立前的10倍。
    无锡县已有20%农田基本达到“三化三适应”的要求,初步建成了“吨粮田”。1976年全县平均稻麦亩产836.5千克,比1970年增长53%。1977年在罕见的自然灾害袭击下,水稻产量仍保持了历史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