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建设“海绵田”的经验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其主要论点是:
(1)大寨“海绵田”阐明农业(耕作)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人们生产劳动的结果,人对上壤耕作管理在农业(耕作)土壤培肥中起着主导作用。
(2)土壤的整体构造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基础。大寨“海绵田”活土层在30厘米左右,1米以上土层上虚下实,这种土体构造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了经常比较协调的水、肥、气、热状态,因而使作物获得高产稳产。
(3)大寨“海绵田”的结构除部分水稳性团粒外,大多属于非水稳性团粒和微团聚体。这些微团聚体是通过“三深”种植,多施有机肥,保持“活地皮”等措施形成的。微团聚体同样具有协调土壤水、肥、气、热的作用。
(4)以有机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不断增施有机肥料,通过客土改良土壤质地;通过耕作措施、轮作倒茬、合理种植等把用地养地统一起来,是建设“海绵田”的主要技术措施。从而为土壤快速培肥提供了依据。
上述概念及论点,曾在《自然科学争鸣》第一期以“大寨改上实践看土壤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在《中国土壤》以“高产稳产的大寨田”论文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