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3~1963年,通过闸沟垒坝、打墙、平整土地。把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建成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从1964年到1970年。又把“三保田”改造成活土层在33厘米以上,土肥相融,结构良好,水、肥、气、热协调,亩产千斤的“海绵田”,为作物高产创造了条件。
(1)农田基本建设。沟地.根据不同地形采取单层、双层弓形坝,建成,‘中雨不出地,大雨不冲田”的层层沟坝地;梁地修边打春,坡田里切外垫,修建成层层梯田。
(2)土壤快速培肥。新修的土地不可避免有表层出现生土的现象,根据生土”生、冷、干、寡”不利因素,采取多耕多耙打碎土块,客土改良质地。增施有机肥、炉渣肥和灌水等方法加速熟化,使新修地当年种杂交高粱亩产可达550~600千克,第二年种玉米可达500千克以上。
大量增施有机肥料是加速培肥土壤的重要措施。有机肥肥采用高温堆肥法,使有机肥达到黑、烂、潮的标准。在肥料施用上采取以有机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的原则,同时实行因土施肥,以充分发挥肥效。
(3)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玉米“三深”种植法,即深耕、深种、深刨,对加厚活土层,加速土壤熟化,保水、保肥和协调上壤水、肥、气、热有着良好的作用。不同的土壤种植不同的作物,合理轮作倒茬制度和整个作物生长季节保持“活地皮”等措施,都对培养高产稳产的农田起着良好的作用。
大寨把过去亩产粮食仅50多千克的土地,建设成现在亩产达500千克以上的高产稳产田,创造了一整套修地、改土和培肥土壤的技术,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对我国耕作技术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大寨“海绵田”的建设经验,已在昔阳等地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