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晋谷1号(长农1号)是1957年从沁源“高秆白母鸡嘴”中用混合选种法育的。1958、1959年两年试验比对照品种增产33.9%和98.7%。1959~1962年26个点试验,亩产101~250千克,比各地良种平均增产36.2%。1962年开始推广。该品种既抗旱又耐水肥,适应性广,穗大秆高,粮草兼丰。特别抗谷瘟病,因而在推广后,有效地控制了在山西省晋东南地区大流行的谷瘟病。生育期125~128天,穗为纺锤形,成熟时绿叶、黄谷穗,黄白谷、黄米。
    (2)晋谷2号(长农10号)是1969年从“晋谷1号X高秆红”杂交组合后代中选育的。1970~1973年4年试验,平均亩产334.9千克,比“晋谷1号”增产22.5%。1971~1973年32个点试验,比“晋谷 1号”增产17.5%。该品种具有粮草双高产,生产潜力大,适应范围广的高产特性。生育期120~130天,穗为圆筒形,成熟时仍为绿叶黄谷穗。根系发达,茎秆粗,茎壁厚,抗倒能力强。抗病性优于晋谷1号,既抗谷瘟病,又较抗白发病。出米率高,达80%~84%,米质好,味香,已出口外销。1973年北方高原 6省、自治区区试,10个点中有7个点名列第一位。
    晋谷1号1973年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查定名,并确定在晋东南、晋中、临汾、吕梁等地区推广。1972年在晋东南地区推广面积已达100万亩,占当时谷田的60%,现有40万亩。在河北、辽宁、甘肃、陕西等省都有种植。1976年仅陕西延川县即推广10万亩。
    晋谷2号1973年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审查定名,并确定在晋东南和晋中地区推广。从1974年到 1976年3年之间在晋东南地区已迅速发展到70多万亩。1976年在陕西推广6万亩。在辽宁、河北、甘肃等省也有种植。
    该所结合总结晋庄种谷经验,深入研究了这两个品种的栽培特性,使良种良法配套推广,1973年晋东南地区190万亩谷子亩产曾达到175千克,1974年壶关、平顺两县14万亩谷子亩产250千克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