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麦8号是用“51麦”作母本,“阿勃”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1965年参加甘肃省区域试验,在张掖亩产 371千克,比叩可勃”增产7.5%;在岷县亩产251.5千克,比当地“矮腰麦”增71.6%,两地均居第一位。随后在全省春麦区以及陇南冬麦区多点示范,普遍表现早熟、抗条锈、抗倒伏、高产,一般亩产250~300千克,高产地区可达400~450千克。1975年在干旱地区的定西县大坪大队百亩梯田种植,亩产在200千克以上。
特征特性:植株高矮适中,分蘖少。穗长方形或纺锤形,穗大粒多,白穗,顶芒或无芒。红粒,粒大,粉质,千粒重40克以上。生育期103天。经中国农林科学院品质分析:蛋白质13.36%,赖氨酸 0.35%;成熟期比“阿勃”早熟3~4天;较抗黄矮病,不抗秆锈病,喜水耐肥,口松较易脱落。
该品种自1965年在各地推广种植,均表现中早熟、抗病、抗倒、丰产,适应性好,增产显著。比已推广的“阿勃”一般增产10%~15%;比原有推广品种增产15%~30%;比当地农家品种成倍增长,深受群众欢迎。1976年,在甘肃省推广面积达420万亩,占小麦面积的20%左右,占春小麦面积的40%。同时先后被宁夏、四川等18个省、自治区引进种植,多数表现增产,并作为良种推广。据不完全统计,该品种在全国种植面积达1 000万亩以上。近两年来,因锈菌生理小种发生变化,抗锈性丧失,在陇南地区今年面积有所压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