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泸成17是“广场矮”与“成都1号”杂交的后代。1967年开始推广。该品种具有矮生中秆型(株高100~110厘米),穗大、粒多,结实率较高,长势旺,适应性强。全生育期135~140天,比“珍珠矮”略迟熟,适于四川省作中稻。一般亩产400~450千克,高的500千克以上,比“珍珠矮”增产10%以上。
(2)泸双1011属矮秆中籼品种。1962年以“矮脚南特”与“马边双须谷”杂交,1967年育成。经过区域试验及大田示范,各地表现良好。1974~1975年参加南方稻区牛稻良种试验,亩产375~615千克,平均亩产493千克,居于第二位,比“珍珠矮”增产1.68%~25.1%。
本品种矮秆偏高、株型紧凑、叶片挺直,分蘖中上,穗大粒多,后期熟色好,出糙率79.20%,对稻瘟病有一定抗性。全生育期135~140天,属中籼早熟品种,在川东南地区早播早栽,可作早稻。适应性较大。
1970年前后,在该省主要稻区推广面积达1 000万亩左右,陕西、贵州等省也有一定栽培面积。
泸双1011近几年已成为四川省当家品种之一。1975年统计,全省已推广种植500万亩左右,陕西、河南、贵州、云南、湖南、安徽等省也有一定面积。
